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2024中关村论坛“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举办




“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是2023年中国政府在面向全球发布的《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当中发出的呼吁。4月29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表示,自《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发布以来,中国为促进形成更加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次论坛以“推动开放创新,共促合作共赢”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加强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共建全球创新网络,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等议题展开探讨和交流。


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中,陈家昌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针对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陈家昌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扩大开放合作,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二是促进共赢发展,共同应对全球重大科技挑战;三是加强协同治理,有效推动新兴技术在全球层面发展;四是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增进全球青年学者互学互鉴。


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表示,北京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理念,推动构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格局,健全科技领域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在应对全球挑战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北京实践。


论坛上,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孙键表示,中国愿与各方继续共同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落实,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培育创新增长动力,共同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国际合作对于具体技术领域的推动作用也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回顾了纺织技术在国际交流当中的历史演进,说明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国际交流与合作必不可少。


“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前沿动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攻坚行业技术瓶颈,坚持创新研发,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网络,深度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要民生领域需求。”孙以泽说。


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的发言人分享了各自领域内的国际合作经验。泰国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部科学研究创新组织国际事务负责人奥拉卡诺克·潘拉克萨分享了“从东盟到亚太再到联合国”的合作经验。史太白基金会前主席,荣誉主席约翰·吕恩介绍了基金会的工作。他表示,史太白基金会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市场,致力于为政府搭建国际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助力中国国际创新生态的建设,做好国际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工作。


此次论坛的主题之一是发挥青年科学家对科技外交的促进作用,推动全球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工作。在论坛的青年科学家创新对话环节,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圆桌对话。


第一场圆桌对话议题为“促进科学向善,助力可持续发展”,由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主任靳晓明主持,中国-巴基斯坦健康走廊项目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默罕默德·沙巴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保罗·拉米(马来西亚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教授瓦利德·福阿德·默罕默德·吉丹(埃及籍),中法低温计量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高波,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讲师王冬等青年学者参与对话,结合各自专业领域对国际科技合作如何促进人类福祉进行了交流。


第二场圆桌对话议题为“秉承开放科学精神,共建国际科技合作良好生态”,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哈文(厄瓜多尔籍),蒙古国畜牧科学院肉品分析实验室主任丹曾奥苏尔·宾巴赛罕,埃塞俄比亚阿达玛科技大学副教授德列杰·特克鲁·阿塞法,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元明,香港青年科学院院长、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岑浩璋等学者参与对话,从各自视角就如何加强全球创新治理,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提出了建议。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科学与外交国际论坛”由科技部主办,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来自巴林、马来西亚、韩国、芬兰、柬埔寨、西班牙、白俄罗斯、新西兰、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法国等10余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青年科学家代表,以及外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我驻外使领馆及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代表200余人参会。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科技日报。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想了解更多资讯,快来加入我们吧~


往期 · 推荐

央地联学联建走进中关村 共绘大国首都国际交往新篇章

共议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为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搭建了有益的交流平台

深化中国与新加坡的科技创新合作,促进双方企业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推动京澳科技交流,开创两地合作新局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